新聞中心&News
2025-07-24
7月19日至20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5年科學技術年會在南京舉行,以“展望綠色科技創新 助推美麗中國建設”為主題開展分享與交流。
7月19日,生態環境部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健康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舉辦的“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健康’研討會”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云南大學、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多位專家從太湖治理、水生態健康觀測與診斷、湖泊水生態智慧管理等方面探討如何運用生態科技對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健康進行“望聞問切”,會議由南京大學教授楊柳燕和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陸嘉昂主持。
太湖是長江下游生態安全屏障的核心組成部分,太湖治理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王東回顧了太湖治理30年的情況,2024年太湖湖體年均水質時隔30年重返優良水體行列,唱響新時代更加生動的“太湖美”。30年間,太湖治理將“三條紅線”融入區域發展規劃,產業調控與達標治理兩手發力,構建起“源頭減量+工程治理”的控磷體系,完成了治理體系創新,實現了技術集成與制度突破雙向驅動。
王東表示,太湖水質達Ⅲ類成效具有階段性特征,但污染負荷超載、水生態修復不足等問題交織,保障太湖水質穩定達Ⅲ類的根基仍顯脆弱。“要用制度鎖住退路,讓科技透視風險”,推進產業綠色轉型、生態修復提升、智慧監測預警、跨域協同治理和全民共治保障,重構太湖健康水生態系統,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
為提升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健康發展,各地專家紛紛獻計獻策,帶來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多種新生態科技技術的運用。
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曉飛闡述了如何通過在水文站,氣象站、水質在線監測站、湖泊污水處理廠排口布控遠程采樣終端設備,建立智慧湖泊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不僅減少人力物力,還能實現水質水量在線同步監測。
云南大學教授、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效偉則通過對環境DNA的采樣監測,分析出水質變化和元素超標究竟來自哪一個污水處理廠的“貢獻”,實現對流域水污染的溯源和精準性處理。
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何卿帶來了人工智能識別技術在沿江濕地生物多樣性觀測種的實踐應用,他構建了一套覆蓋全省的統一觀測體系架構,并在多地進行推廣應用。何卿表示,這就像給生態裝上了“智慧眼睛”,讓保護工作從“事后補救”轉向“事前預警”。
藍藻水華嚴重威脅水生態健康和供水安全。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楊軍深入分析了氣候變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我國東南地區典型流域水生態問題,研究發現了中營養水庫中絲狀藍藻固氮導致水體營養積累的藻類水華新模式,探討了入侵物種拉氏尖頭藻與水庫的分布與關系,并提出提高藻類群落穩定性以預防水華的防控策略,為長江中下游水華發生的早期預警防控提供新思路。
我國水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在不斷完善優化的過程中實現重大突破和飛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福紅圍繞長江流域代表性水生態系統完整性評價診斷研究作專題報告,通過對長江干流、五大湖庫典型水體的水生態監測,得出“一般”的綜合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結果,并提出重點關注水生生物完整性長期變化趨勢,研判水生生物恢復狀況的建議。
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尤本勝則通過衛星遙感解譯和傳統調查相結合方式,對長江中下游典型湖泊開展水生態現狀調查及問題“診斷”。尤本勝表示,長江中下游湖泊富營養化狀態不容樂觀,輕度-中度富營養化湖泊占比依然較高,藻類水華暴發頻繁,暴發強度呈下降的趨勢;水生植被表現出逐漸退化趨勢,透明度下降或相對較低水平是水生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
與會專家和嘉賓紛紛表示,要實現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必須持續深化“三水統籌”系統治理理念,推動先進的生態技術、科研成果向治理效能轉化,通過“多元共治、共建共享”模式,將政府監管、科技支撐與公眾參與有機結合。